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| EN
慈善教育环保

止息.休整.重启 休息的七种方式

真正的休息,并非“什么都不做”。2025年SYNC. Festival邀请青年来探索,怎么做,才可以让大脑、情绪、感官、身体、社交关系、创造力和灵性各层面都得到滋养和平衡呢?


约百名15岁至35岁青年组队参与“青年探索竞赛”,在完成高强度活动后,继续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。摄/ 张彧瑞

在这个节奏快速、资讯爆炸的时代,“休息”对许多年轻人来说,可能只是熬夜后的补眠、刷手机的放空,或周末瘫在沙发上的“躺平”。但这些方式往往无法真正恢复能量,反而让人越休息越疲惫。

真正的休息,并非“什么都不做”,而是有意识地为身心重新充电——让大脑、情绪、感官、身体、社交关系、创造力和灵性各层面都得到滋养和平衡。

按下重启键 走出日常

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在2025年7月5日青年节这天,于慈济人文青年中心举办了首届SYNC. Festival。“SYNC”也是英文Synchronise(同步)的缩写。除了千人响应的家庭健走,约有百人组队参加“青年探索竞赛”,闯关解题,挑战体能、智力和团队精神。此外,青年中心设置了“七种休息”体验区,让青年完成高强度活动后,继续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。

99名15至35岁的青年,在朝阳下展现青春活力,分24队进行探索竞赛,三小时内走遍分布在义顺社区的七个站点,善用体能与智力解题闯关。摄/ 蔡佑良

两名约三十岁的同事结伴而来参加SYNC. Festival。其中许瑗芯说,平时在面对生活压力,被工作或家庭关系困扰时,通常会选择看戏来纾压。她也会透过静坐,以及在YouTube上聆听声音疗愈音乐来放松自己。

这次她亲身体验声音疗愈(sound healing)后,表示与平时听预录声音疗愈相比,现场振动频率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。“我觉得心情变得更平和,头部有种麻麻的感觉,好像在被轻柔按摩,很舒服。”

同事郑倩莹则分享,在面对工作压力时,最常用的休息方式是睡觉。在这次声音疗愈的过程中,她说自己几乎快要睡着,因为内心真的很平静。

在黑暗环境中,听觉更敏锐,引导员也邀请与会者用触觉感受颂钵的声疗共振。摄/ 黄建兴

青春不留白 学会解压

“我们三缺一,主办当局安排另一名独立参赛者凑足四人组合。”许玮峰团队欢迎新加入的蔡宝丽(下图右一),临时配搭竟意外地默契,充分合作发挥彼此优点,最终勇夺冠军!

“攻站游戏非常有趣,我们尽心尽力取分。最喜欢‘巨型百万富翁’,骰子漂浮不定,原以为会得分,却锒铛入狱,当中的谜题富有意义。”许玮峰(下图右二)团队娓娓道来竞赛的紧张,感觉有点像人生际遇的缩写,柳暗花明。两小时攻克任务,他们交到新朋友,留下美好回忆。

蔡宝丽(左一)与许玮峰(右二)等人临时组队,意外地有默契,充分合作发挥彼此优点。摄/ 伍书永

“年轻人的挑战大多数是考试压力,暂时放下功课,给自己放轻松的时间,接触大自然。”16岁的林慈悦,邀约同学和补习班朋友一起组队竞赛。当司仪宣布她们赢得亚军时,她不可置信:“真的吗?真的是我们吗?”

平时较少外出运动的同学苏家稼,认同需要从忙碌的生活中暂时脱离,“太压力会让大脑陷入麻木状态,注意力就会涣散。所以保持平和的心境是更好的选择,这样才能真正投入百分百的专注力,效率更高。”她回想小学课间休息后,都会进行正念练习,与这天接触到七种休息方法异曲同工,想要继续更深入地学习。

16岁的林慈悦(左二),邀约同学苏家稼(左三)和补习班朋友一起参与青年探索竞赛,挑战自我。摄/ 潘彗文

七种休息体验  关照自己

根据2024年《全国青年心理健康研究》(NYMHS)显示,15至35岁的青年中,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自述曾出现严重或极为严重的抑郁、焦虑与压力症状。

长年关注青年身心健康的慈济人文青年中心,自2023年起推广“七种休息方式”,年轻人普遍反应良好。“七种休息方式”由美国医学博士桑德拉·道尔顿史密斯(Dr. Saundra Dalton-Smith)提出。她指出,人类的疲惫并非单靠睡眠就能解决,而是涉及心理、情绪、感官等多个层面的深层疲劳。

今年通过SYNC. Festival,更多专业伙伴应邀进驻,七种休息一站式登场,让参与者免费体验。这七种休息方式包括了身体休息、精神休息、情绪休息、感官休息、社交休息、创意休息与灵性休息。

非营利组织SixSeconds应邀主持“情绪休息”工作坊。其社会影响力经理邱茵,准备了很多情商管理工具箱给参与者,一张张可爱图案的卡片,引起大家的好奇。内心情绪看不见摸不着,如何学会与它们做朋友?

“每种情绪都是自然信号和启示,协助我们每天做出更有效的决策。”她说:“与其压抑、逃避、克制情绪,不如尝试通过休息或暂停,打造一个空间让我们与我们的情绪相处。”她也补充,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为——是以暴制暴,还是化干戈为玉帛,抑或寻求帮助——每个决定都需更清醒的觉知,让外在行动与内心真实同频共振。

“这次活动让我学会如何辨识内心的‘怪兽’。”维芭(Vibha Prashanth)在轻柔音乐、各色卡片中,找出对应内在的情绪感觉,渐渐画出自己怪兽。这些不愉快的情绪,没有对错,她开启一场与情绪的深度对话,学习简单有效的情商工具,掌握暂停反应的能力,精准识别情绪,再真实表达。

“例如我所感受到的挫折感(frustration)。引导员的提问,帮助我们深入分析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和思绪?其实这些情绪背后,藏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原因和故事。”

维芭发现,与其把这些情绪视为负面或不良,不如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。“比如说,我感到挫折,也许是在保护自己——当达不到目标时,若选择停止尝试,就能避免更深的沮丧感。因此我们会拖延,因为即使事情没变好,也不至于面对失败带来的失望。这让我意识到,原来感到挫折其实没有关系,不需要把它视为‘坏情绪’,反而要学会接纳它、理解它。”

维芭(左一)从“情绪休息”工作坊中发现了自己挫折感的来源,与其把内心情绪视为负面或不良,不如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学习与之泰然共处。摄/ 黄福顺

身为忠邦青年网(Chong Pang Youth Network)义工,这天维芭与两位伙伴一同参与SYNC. Festival。她体验了“心理休息”、“情绪休息”等等,觉得把自己照顾好,才会更有能力照顾身边的人事。她分享自己的收获:“这个方法真的很有效,引导员非常专业,让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都感到很放松、很安心。”

慈济人文青年中心经理许哲维表示,青年中心的愿景是“打造一个关爱自己、关怀他人和地球的人文空间”。SYNC. Festival是核心理念“永续福祉”(Sustainable Wellbeing)的推动与落实。

他说:“现代青年常因迷惘、频繁转换工作而找不到方向,像随风飘荡的落叶。我们希望透过 SYNC. Festival,带领青年练习有意识地生活(intentional living),找回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。”

 

欢迎点阅:

SYNC. Festival 映像集
SYNC. Festival 幕后花絮映像集

 


延伸阅读